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于都县小溪乡地名及人口变迁

    信息发布者:汤永从
    2019-04-29 19:37:09    来源:于都新陂觉村信息   原创

    于都县小溪乡地名及人口变迁



    引子

    小溪,以水得名。境内山岭连绵,溪河纵横,故名。解放前夕属第二区(利村区)丰溪乡,解放初属小溪区小溪乡,1958年9月成立小溪公社,同年11月并入利村公社,1961年又从利村公社分出。


    小溪是革命老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登贤县苏维埃政府驻长源大队部。当时,小溪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开展革命活动,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小溪地名及人口变迁(一)


     小溪圩      在县城西南面路旁山岗上。原名小溪坪,建后,始称蟠龙圩,后更名小溪圩,由于竹木、土纸山货多,市场日趋繁荣,自古以来素有“头唐江、二古陂、三驿前、四小溪”之誉称,闻名赣南。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


     


    【小溪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小溪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小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红旗大队。1960年分出小溪公社后,称小溪大队。


     


    秀塅        在小溪圩东南面山坑里。因自然条件好,生活较富裕,故名。清初黎氏从福建迁入。


     


    新屋里      在小溪圩南偏东山脚下。明中江氏从福建迁入。


     


    茶头湾      在小溪圩东南面山坑湾角上。因地处秀坑的岔坑头上,名岔头湾。后称茶头湾。明中康氏从利村迁入。


     


    白石下      在小溪圩南偏东岭脚下。山上白石多得名。明中杨氏从孟口迁入。


     


    熊屋        在小溪圩南偏东岭脚下。熊氏于清末从宽田迁入,江氏于清末从下竹坑迁此。


     


    【桃枝大队】属半山区石岭棋布,道路崎岖,以桃枝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洛村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藤桥大队。1959年属利村公社,藤桥大队。1961年属藤桥公社永丰大队。1963年属小溪公社称桃枝大队。


     


    庙角        在小溪圩东北面小溪边。门口有只庙故名。清中黄氏从宁都长胜迁入。


     


    雪竹坝      在庙角西北面岭脚下小河坝上。以盛产小山竹得名。明末丁氏从岭下迁入。


     


    桃枝        在庙角东面岭脚下。因桃树多得名。清中李氏从小溪口迁入。


     


    岭下        在庙角西面岭脚下。明末丁氏从新陕迁入。


     


    大树下      在庙角西南面岭脚下。以门口原有三棵大松树得名,明末丁氏从利村迁入。


     


    石排上      在庙角东南面石岭排上。原名为石壁上,后称石排上。清中孙氏从藤桥迁入。


     


    八丘        在庙角南偏西石岭脚下。村前有坑田八丘,故名。清中丁氏从大树下迁入。


     


    半埠        在庙角南偏东石岭下。以地形低山缓坡得名,清末许氏从万安迁入。


     


    老秧田      在庙角南偏东岭脚下。门口农田肥沃,水源较好,一贯作秧田,故名。黄氏于明末从利村黄屋迁入。


     


    上湾        在庙角南偏西石岭湾上。清末丁氏从新陂迁入。


     


    王桂坑      在庙角南偏东岭脚下。从前该坑有龟,原名王龟坑。龟字不雅,改称王桂坑。清末丁氏从新陂迁入。


     


    【藤桥大队】属半山区。石岭起伏,坑沟纵横,相传本地与新陂交界处的山川,古时多藤,行人沿藤而过,故名藤桥。驻下坑。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藤桥乡,1958年属新陂公社称藤桥大队,1669年属利村公社称藤桥大队,1961年转为藤桥公社称藤桥大队,1963年属小溪公社称藤桥大队。


     


    下坑        在小溪圩北面坑口石岭下。清初郭仲文从罗坳大队迁入。


     


    利车坝      在下坑东偏北小河坝边。原名低车坝,后演变成利车坝。清中林仲仙从黄婆地迁入。


     


    赤石        在下坑东偏北赤色石岭脚下。清中曾德明从川江迁入。


     


    上坝        在下坑东偏南小河坝上方。清中丁氏从新陂迁入。


     


    箕脚坪      在下坑南偏西山东坪上。此地有三座山,形似麒麟狮,故名麒麟坪。后改称箕脚坪。清初钟成美从赣县长洛迁入。


     


    川江        在下坑南偏东石岭脚下。因石岭顶上有一个大孔,故称穿光。后演变为川江。清初孙姿菊从泰和朝入。


     


    陀栗树下    在下坑南偏西山坑里。以原有一棵陀背大树得名。清中孙本文从羊屋场迁入。


     


    黄屋        在下坑南偏东山脚下。清末黄广白从仁风山坑迁入。


     


    长畚        在下坑南偏西岭脚下。因坑长山下多良田,故名。清中孙氏从利村屋黄迁入。


     


    新羊屋场    在下坑南偏东小河边,清中孙氏从羊屋场迁入。


     


    羊屋场      在下坑南面山坳上。地形似羊,且好牧羊故名。明末孙氏从新陂山下迁入。


     


    岭脑        在下坑南偏东黄泥岭上。钟氏于清末从芒坝迁此。


     


    芒坝        在下坑南偏西石岭脚下小河边。以盛产芒苳草得名。清初钟氏从赣县长洛迁入。


     


    相田        在下坑南偏东山坑里。后山形似象。原称象田,后变成相田。清末谢氏从鹅婆迁入。


     


    大石背      在下坑南偏西大石岭脚下。清末舒清秀从本地坳下迁入。


     


    【船坑大队】属半山区,石岭群立。坑沟石圾穿插,以船坑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大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船坑大队。1961年属藤桥公社称船坑大队。1963年属小溪公社称船坑大队。


     


    大禾坑      在小溪圩西北面。按地形原称大湾坑。后改为大禾坑。清中张德新从福建迁入。


     


    岽下山      在大禾坑北偏东石岽上。因往返要上下山,故名。清中黄老三从禾丰迁入。


     


    中寮        在大禾坑北偏东石壁坑。后岭巨石象吊钟。建山寮后,故名钟寮,后写成中寮,清中胡女狗从罗江迁入。


     


    黄荆坑      在大禾坑北偏西山坑里。以黄荆多得名。清初戴国美从祁禄山迁入。


     


    东瓜坑      在大禾坑东北面石壁坑中。因坑口狭小,象个关口。原名东关坑,后俗称东瓜坑。清中张杰仁从大禾坑迁入。


     


    船坑        在大禾坑西偏北山坑里。门口有丘20担的大田象船形,故名。清中周统和从罗江迁入。


     


    杞坑        在大禾坑西面山坑中。屋后原有大树,始称大树杞下。后改称杞坑。清中张任良从塘湾里迁入。


     


    外东瓜坑    在大禾坑东面石壁坑里。位东瓜坑外面,故名。清末张氏从东瓜坑迁入。


     


    窝里        在大禾坑西偏南石岭窝里。清中蒋氏从罗江迁入。


     


    仙坛脚下    在大禾坑西南面石岭下。后山上有座仙坛庙,故名。清中杨石佑从流原后塘坑迁入。


     


    桥坑        在大禾坑东偏南黄泥岭脚下。为了便于行人来往,架了一座桥,故名。清末蒋寿山从姜坑子迁入。


     


    上嵊        在大禾坑西南面石岭湾上,石岭上有个石堆象印章,故称上印后改成上嵊。清初陈明初从长洛丰树湾迁入。


     


    【丰坑大队】属半山区,石岭林立,坑沟纵横,公社化时期,以驻地丰田坑命名为丰田大队。1983年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因与铁山垅镇丰田大队同名,故更名为丰坑大队,仍驻丰田坑。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1958年属藤桥公社称丰田大队。1959年并入利村公社。1961年分为藤桥公社称船坑大队。1963年并入小溪公社称船坑大队。1978年从船坑大队中分出丰田大队。


     


    丰田坑      在小溪圩西北面山坑里。该地过去水利条件差,土层薄,三年两不收,故名荒田坑。后改变了条件,改称丰田坑。兰氏于清中迁此。


     


    长塅        在丰田坑北东面石壁坑中。以地形得名。清初叶南羊从信丰迁入。


     


    小水        在丰田坑东北面石岭下,以门口小溪细水长流得名。清中钟测云从芒苳坝迁入。


     


    羊木坑      在丰田坑东北面石壁坑里。以地形似羊得名,明末王军民从利村迁入。


     


    八丘        在丰田坑西北面,门前有八丘田,故名。清中黄氏从兴国迁入。


     


    虾蟆石      在丰田坑西偏北黄泥岭下。门前有一石岭形似虾蟆,故名。清中谢从芳从赣县迁入。


     


    李屋        在丰田坑西偏北石岭下。明末李传贵从流源迁入。


     


    芦屋        在丰田坑西面石岭下。以卢氏开居得名。卢外迁,张利三于清末从坳下迁入。


     


    兰屋        在丰田坑东偏南黄泥岭下。兰体常于清中迁入。


     


    大窝里      在丰田坑东面石岭大窝里。明末蔡上达从梓山固院迁入。


     


    茶坑        在丰田坑东偏南石壁坑中。以油林得名。清初黄氏从新陂庙背迁入。


     


    寺背        在丰田坑西偏南石壁坑里。位于庙的背面。故名寺背。清末蒋其中从罗江水竹坑迁入。


     


    藤杏        在丰田坑东南面石岭下。屋后有棵粗大的活血藤,故名。清中王氏从利村迁入。


     


    鹅湾里      在丰田坑西南面石岭湾里。地形象鹅,故名。明末杨氏从流源坳背迁入。


     


    梅子坝      在丰田坑西南面小溪坝上。门口有杨梅树,故名。1960年杨照金从鹅湾里迁入。


     


    口坑        在丰田坑南偏西山坑。清中陈老罗迁入。因坑口狭窄,故称口坑。




     【簸箕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簸箕塘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箕簸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簸箕大队,1960年划分为小溪公社称箕大队。


     


    簸箕塘      在小溪圩东北面,门前有口塘,形似簸箕,故名。清中钟兴仁从兴国竹坝迁入。


     


    北坑        在簸箕塘东北面路旁。位南坑北部,故名北坑。清末钟氏元从洛村迁入。


     


    老屋尾      在簸箕塘西北面老屋坑尾。明末郭闻峰从信丰垅坪安息迁入。


     


    丹村        在簸箕塘西北面山脚下。该地山青水秀,地势平坦,故名。清初张仰松从广东迁入。


     


    安塘里      在簸箕塘西偏北山脚下。该地原有经堂庵,始称庵堂里,后改名安塘里。元中刘氏从赣县小汾迁入。


     


    南坑        在簸箕塘东北路旁。位于丹村南部,故称南坑。明末钟氏从三门迁入。


     


    羊石下      在簸箕塘西面路旁。周围有五座石山,素称“五羊下山”,故名羊石下。元初李完林从福建迁入。


     


    【坳下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坳下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丰区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小溪大队,1960年分小溪公社后称坳下大队。


     


    坳下        在小溪圩北面溪边。位簸箕坳的下方,故名,明中卢宝忠从福建迁入。


     


    河埂        在坳下北面岗坂下。原名“三官庙”。1961年林业局在此建栏河坝,1974年建成后改称河埂。林业局小溪竹木检查站驻此。


     


    老屋场      在坳下西北面山坑里,比雪竹坝建村较早,故名。清中部氏从罗迁入。


     


    雪竹坝      在坳下西北面岭脚下小溪边。以产雪竹得名。清末郭新民从老屋场迁入


     


    板桥坑      在坳下西北面山坑里。沿途坑溪有板桥,故名。清中刘氏从上坪迁入。


     


    下洋坑      在坳下北偏西石山脚下。位下洋坑下方,故名。清中舒氏从太坪迁入。


     


    罗古        在坳下北面小溪湾里。陂水响声如锣鼓,原称锣鼓。后写成罗古。清中钟氏从羊屋场迁入。


     


    新先坝      在坳下北偏西山脚下。此地两面是石山,中间是小河,风景秀丽。原称神仙坝。后演变成新先坝。清中杨氏从白石下迁入。


     


    高石下      在坳下西偏北高石岭脚下。明末舒氏从太坪迁入。


     


    新屋下      在坳下东偏北山脚下。明中卢东山从福建迁入。


     


    坛湾里      在坳下东面岭脚下。门口小河湾里有个水潭,原称潭湾里,后写成坛湾里。明中芦宏忠从福建迁入。


     


    大岭背      在坳下东偏南大山脚下。明末赖氏从罗江迁入。


     


    上洋坑      在坳下西偏南山坑里。位下洋坑上方,故名。清中胡氏从福建迁入。


     


    隘上        在坳下东偏南山脚下。因地势较高得名。明中陈氏从陈屋坝迁入。


     


    黄泥塘      在坳下南偏西山排上。该塘系黄泥土质,塘水经常混浊,故名。清中卢氏从寻乌迁入。


     


    马园排      在坳下南偏东山脚下。明末卢西峰从坳下迁入。


     


    湾里        在坳下东南面山脚下湾里。明末黄氏从塘村迁入。


     


    白弓前      在坳下南偏东山脚下田塅边。地形似弓箭,故名白弓前。明初陈氏从新陂迁入。


     


    【鹅婆大队】属半丘陵地带。以驻地鹅婆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鹅婆大队。1960年属小溪公社,称鹅婆大队。


     


    鹅婆        在小溪东偏化。后山象鹅,故名。清中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坝里        在鹅婆东偏北岭脚下坝里。清末陈氏从禾丰迁入。


     


    下双坑      在鹅婆东北面岭脚下。位双坑下方,故名。宋中钟玖万从兴国竹坝迁入。


     


    梅坑        在鹅婆东偏北山坑里。门前有棵悔子树,故名。清末巫玉开从福建莲花迁入。


     


    沙坝黄      在鹅婆东偏北山坑里。四面环山,中间是黄坡小盆地,故名沙坝黄。清中丁贺生从新波湾背迁入。


     


    樟坑        在鹅婆东偏北山坑里。门口有大樟树,故名。清末巫氏从福建迁入。


     


    下山寮      在鹅婆东偏北山腰上。原是个山寮。清末陈流民从罗江迁入。


     


    禾熟        在鹅婆东偏北山脚下。建房时正值禾熟季节,故名。乾隆37年钟青盛从兴国竹坝迁入。


     


    岭下        在鹅婆西北面山脚下。宋中谢殿儒从水头迁入。


     


    寺背        在鹅婆西面岭脚下。原有寺庙,拆迁后,谢氏于清中从水大迁入建村,故名寺背。


     


    上双坑      在鹅婆东偏南岭脚下。位双坑上方,故名。清乾隆37年钟会群从兴国竹坝迁入。


     


    丹鹅嵊      在鹅婆东偏南岭脚下,后山象鹅形,故名。清乾隆林氏从藤桥迁入。


     


    坝里        在鹅婆东偏南岭脚下坝里。宋中钟殿盛从兴国竹坝迁入。


     


    【流源大队】属半丘陵地带。以流源片村命名。驻杨梅排。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大坪乡。1958年属祁禄山公社称强大队。当年转为小溪公社,称流源大队。1968年与田心高石合并,称田心大队。1972年分开,称流源大队。


     


    杨梅排      在小溪圩西面岭排上。以盛产杨梅得名。清末黄明万从新陂庙背迁入。


     


    杜背坑      在杨梅排东北面山脚下。以屋背坑有个社官庙得名。清末黄氏从兴国迁入。


     


    后塘坑      在杨梅排北偏西山脚下。以杨后塘于明末从仁风迁此开基得名。


     


    纸槽坑      在杨梅排北偏东山脚下。原产毛竹,建有纸槽,故名。清中杨匡华从仁风迁入。


     


    坳背        在杨梅排西北面山坳背。清中杨德周从上年坑迁入。


     


    上树坑      在杨梅排北偏西山坑里。因山像人,该在上方,原名上手坑,后改为上树坑。清中杨洪模从仁风迁入。


     


    石人村      在杨梅排北偏东。有个石山象人形,山下有口塘,原称石人塘,后演变成石人村。杨氏于明朝从仁风迁入。


     


    对面山      在杨梅排北偏西。与栗树面两对面,故名。清中杨氏从仁风迁入。


     


    杨坑子      在杨梅排西北面岭脚下山坑里。杨氏开基,故名。清末从栗树面迁入。


     


    大陂面      在杨梅排东偏北山脚下。原是赖氏田寮,故称赖屋面,后建油察修了座水陂,就改为大陂面。清末杨氏从纸槽坑迁入。


     


    流源        在杨梅排西面山脚下。该处是水系发源地,故名。清中陈氏从信丰虾蟆石迁入。


     


    安山脚下    在杨梅排西偏南安山脚下。清中刘氏从上欧迁入。


     


    牛迹地      在杨梅排西南面山脚下。该地盛产牛夕,故称牛夕地,后改为牛迹地。清末丁氏从新陂迁入。


     


    长岭下      在杨梅排南偏西。地处长岭之下,故名。清中陈氏从赣县石含迁入。


     


    棉花坳      在杨梅排西南面三坳之间,形似莲花,原称莲花坳。后演变成棉花坳。吴氏于明末迁此。


     


    狗脑        在杨梅排西南面山排上。地形象狗脑,故名。清中姚氏从广东德顺迁入。


     


    东坑子      在杨梅排南偏西棉花坳东面山坑里。清末刘汉生从广东石圳山下迁入。


     


    【长源大队】属半山区丘陵地带。苏区时称长源乡。为继承革命传统,在公社化时期,命名长源大队。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长源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小溪大队。1960年分小溪公社后称长源大队。1968年又并入小溪大队。1979年分开,称长源大队。


     


    上坝        在小溪圩西南面大屋里上侧河坝上。清中郭氏从盂口迁入。


     


    新屋里      在上坝西北面山脚下。清中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大屋里      在上坝西偏北山脚下。清中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陈屋坝      在上坝西面田塅边。陈氏开居得名。陈迁后,钟氏于明末从兴国坝迁入。


     


    禾上陂      在上坝南偏东路旁。原庵居和尚。经常到小河陂上挑水,故称和尚陂。后改名禾上陂。袁氏于明朝从西郊河田迁入。


     


    大坪上      在上坝南偏西路旁大坪上。钟氏于清中迁入。


     


    新圩上      在上坝南面路旁。钟氏和舒氏当初在此开过开,故称新圩上。明末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田心大队】以田心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田村乡。1958年属小溪公社,称田心大队。


     


    蓑衣坪      在小溪圩西面岗坂上。以地形象蓑衣得名。解放后新建村庄,卢氏从国心村迁入。


     


    枧背        在蓑衣坪北扁西山脚下,屋背坑里有只庵,原称庵背。后变成视背。清中卢氏从湾里迁入。


     


    对门排      在蓑衣坪西南面坑口岭排上。清中卢氏从小溪坳下迁入。


     


    湾里        在蓑衣坪西南面山脚下。村北有个大湾,故名。请中卢东山从小溪坳下迁入。


     


    石欧        在蓑衣坪西面山脚下,村旁石山似口盅(方言称欧子),故名石欧。清末陈氏从村石头丘迁入。



    【左坑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左坑片村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龙口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龙口大队。该大队与靖石和梓山公社的龙口大队同名,于1883年10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左坑大队。


     


    茶亭里      在小溪圩东偏南。因建村于茶亭旁,故名。清中曾氏从南屋山迁入。


     


    社背        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村前建有社官庙,故称社背。清中曾氏从上坪南坑山迁入。


     


    大卜头      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清中徐氏从三门迁入。


     


    井头        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屋北有口井,故名。清中梁氏从禾丰迁入。


     


    岭脑        在茶亭里西北面半山腰。清末钟氏从洛村迁入。


     


    桃枝坑      在茶亭里西北面坑口。以桃树多得名。清末曾氏从洛村迁入。


     


    曲潭山      在茶亭里西北面岭排上。地形弯曲,且有坞潭,故名。清光绪许氏从西江迁入。


     


    杉湾里      在茶亭里西北面岭脚下湾里。以杉木林得名。清中胡氏从里仁迁入。


     


    上坑子      在茶亭里西偏北岭脚下。以方位得名。清中钟氏从芒零坝迁入。


     


    新屋子      在茶亭里西北面岭脚下。清末曾氏从楂林迁入。


     


    大田脑      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位于大田塅的上方,故名。清末温庙从新陂迁入。


     


    枫树排      在茶亭里西北面山排上。以原有一棵大枫树得名。清中徐氏从三门迁入。


     


    下寨        在茶亭里西偏南山脚下。后山曾扎过赛,故名。明末卢氏从坳下迁入。


     


    龙口        在茶亭里南偏东山脚下。位锁龙坑口,故名。清中刘氏从禾丰迁入。


     


    广南山      在茶亭里东南面龙口南面山脚下。多数居民是从广东迁入。故名广南山。清中


    谢氏从广东迁入。


     


    【高石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原名高头石,在河边有座高石山,故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长源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长源大队。1960年属小溪公社,1962年长源、小溪,石欧三个大队合并为高石大队,1978年分开,属小溪公社,称高石大队。


     


    高屋背        在小溪圩南偏西路边。以高氏开居得名。驻有供销店和机米厂。


     


    安山        在高屋背西偏北山腰上。清雍正建有庵,故名安山。清末陈氏从小溪迁入。


     


    油店下        在高屋背北偏西山脚下,从前屋背有只油,路头上有间小店,故名。清初袁氏从岭迁入。


     


    石陂头        在高屋背北偏东山脚下。以村西建有石陂得名。明中郭氏从競县下上洋坑迁入。


     


    关公庙        在高屋背北偏东路旁。原是只关公庙,建村后沿用其名。解放初郭氏从石陂头迁入。


     


    圆墩坳      在高屋背北偏西山脚下田边。村前有个圆墩,村东有一山故称圆坳。清中部氏从石陂头迁入。


     


    石背坳        在高屋背西北面大石山背。1921年钟氏从仙坛即下迁入。


     


    大塘坳        在高屋背东面山坳里。以中间有口大塘得名。罗氏于明中迁入。


     


    上仙坛脚下    在高屋背西偏南仙坛岽脚下上方。清末张若山从田心迁入。


     


    潭下        在高屋背东偏南山脚下。村南上方小河有一大潭,故名。清初黄源远从本地乱石子迁入。


     


    铁护坑        在高屋背西偏南山脚下。钟氏有个铁匠于清初从信丰龙舌楼下近入开基,故名铁炉坑。


     


    坳子背        在高屋背西偏南山脚下。以屋背有个山均得名。清中巫氏从广东迁入。


     


    荒草坪        在高屋背南偏东岭脚下荒草上。清末江生章从秀迁入。


     


    乱石子        在高屋背南偏东山脚下。以小河乱石多得名。黄氏于清初迁入。


     


    [秀段大队]以秀投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簸箕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龙口大队。1960年属小溪公社称龙口大队。1972年属小溪公社称秀大队。


     


    连塘背        在小溪圩东偏南。村前有几口大塘相连,故名。清末雷氏从大富坑迁入。


     


    外南屋山      在连塘背北偏东岭脚下。位于南屋山坑口,故名。钟氏于清成丰迁入。


     


    内南屋山      在连塘背东面岭脚下。位于南屋山坑尾,故名。刘氏于解放后迁入。


     


    乌猪坪        在连塘背西北面岭脚下。原名鲁营坪,后改称乌猪坪。1959年许条光从烂泥坑迁入。


     


    上石        在连塘背北偏西山脚下。该村旁大路上方有块大石,故名上石。清光结31年许德兴从会昌西江迁入。


     


    老屋场        在连塘背北面山脚下。清中黄氏从利村迁入。


     


    老连坑        在连塘背南偏东坑排上。清末梁氏从禾丰晒禾岭迁入。


     


    大丘面        在连塘背东南面山脚下小溪边。屋前有丘20担的大田,故名。清中雷氏从大富山迁入。


     


    秀段        在连塘背东南面路旁。该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故名。清末雷炳煌从大窝坑迁入。


     


    龙潭山        在连塘背东南面山坑。相传坑里一水潭有龙,时出油水故名。清末刘定佳从禾丰麻园迁入。


     


    [锁龙大队]高山崇岭,道路崎岖。大部分村庄座落在山坑岭脚下。大队西南有一锁龙坑。因其名雅,故以为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簸箕乡。1958年属利村公社称龙口大队。1972年分大队称锁龙大队。


     


    杉山下        在小溪圩东南面小溪边。屋后岭上是杉木林。故名杉山下。清末杨氏从直洋坑迁入。


     


    桥前脑        在杉山下北偏东坑口小溪边。以村上方架有桥得名,清末钟氏从洛村迁入。


     


    水源坝        在杉山下北偏东坑口小溪边。相传此坝被大水冲打,称水打坝。因名不雅,改称为水源坝。清末华氏从不丰金盆迁入。


     


    长坑里        在杉山下北偏西坑口上。坑长五华里,故名长坑。清末范氏从本地木山下迁入。


     


    狮脑坪        在杉山下西南面岭排上。后山象狮,村在狮头,故名狮脑坪。清中范氏从木山下迁入。


     


    荷树坳       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小溪边。以屋后山均有荷树得名,清中陈氏从广东石圳迁入。


     


    桐排        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以油桐林得名。清末江氏从下竹坑迁入。


     


    坳背        在杉山下西南面山坳背后。1963年李氏从灯盏坞迁入。


     


    龙王庙        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以原有龙王庙得名。清末江氏从下竹坑迁入。


     


    排子上        在杉山下南偏西岭排上。1942年刘氏从盘古山山森迁入。


     


    决基面        在杉山下西南面岭排上。因后山盛产蕨箕草,故称决基面(诸音)。清末徐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下竹坑         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以竹林得名。清末江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塘子上        在杉山下南偏西岭排上。以水塘得名。解放前タ王氏从利村下渭迁入。


     


    坪盘脑        在杉山下南偏西山腰大坪上。清中江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下嶂背        在杉山下南偏西山脚下。该村后山是山嶂,故名。清末江氏从县江口迁入。


     


    灯盏坞        在杉木下南偏西山腰窝里。以地形象灯盏得名。清中李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黄竹头背      在杉山下南偏西岭排上。以原有黄竹得名。清中钟氏从洛村迁入。


     


    [片村]


    藤桥        相传此地与新陂交界处的山川有很多藤桥。行人沿藤而过,名藤桥。钟氏于清初从罗坳迁入,后有曾,丁氏相继迁此。


     


    船坑        居周、杨、陈氏。


     


    田心        含国心上搬、桃下等7个自然村。周围是山,中间田,故称田心。严氏于明初迁此。


     


    左坑        在小溪公社东偏南山坑处。是利村往小溪圩公路左边山坑故称左坑。


     


    高石        此地有座很高的石山,故称高石。含关公庙、石陂头、湾里、油店下、圆墩坳、杉树下等27个自然村。


     


    十里坑        在锁龙大队南偏西山坑里。含塘子上、排于上2个自然村。以里程得名。刘氏于1942年从盘古山山森迁入,王氏在解放前夕从利村迁此。


     


    [农林点]


    小溪大队林场  在小溪大队东南面山坑里。于1966年建立。


     


    水碓坑        在丰坑大队南偏东山坑。以有水確得名。于清末新建土紙厂。1970年扩建为大队造纸厂。


     


    蓑衣坑        在鹅婆大队东北面山抗。形象衣,故名。是飒里生产队的纸棚。


     


    山尾纸厂        在鹅婆大队东偏北坑尾山腰上。是个纸棚。


     


    野猪塘纸厂      在流源大队西北面山坑里。四面环山。杂草丛生,过去常有野猪出没,故称野猪塘。系流源大队与船坑大队合办纸厂。


     


    流源坑纸厂      在流源大队西北面山坑里。靠流源村,故名。解放前夕建的纸厂。


     


    老水坑纸厂      在流源大队西偏北山坑里。1950年建纸厂,称老水坑纸厂,1966年倒塌停产,1976年流源生产队重建,沿用此名。


     


    黄泥塘纸厂      在流源大队西偏北南山坑里。1971年公社在黄泥塘兴建纸厂故名。


     


    簸箕山纸厂      在流源大队西南面山坑里。1971年公社在箕山兴建纸厂,故名。


     


    桂竹杏        在流源大队西南面山坑里。以产桂竹和杏得名。197年公社兴办造纸厂。


     


    遮坑里        在流源大队西南面山坑里。因森林茂密得名。1971年公社兴建纸厂。


     


    老寮长        在田心大队西南面山脚下。1953年大队所建纸棚。


     


    新棚里        在高石大队东南面山坑里。老紙棚是在1940年建的,解放后进行修建,故名。


     


    山寮下        在秀段大队东偏北山腰⊥。驻国营小溪林场工队。


     


    大窝坑纸厂    在秀段大队东南面坑里。因山窝较大,故名大窝坑。1968年大队所建纸棚。


     


    正通        在秀段南偏东山腰上。原是个纸棚。


     


    太阳山纸厂    在锁龙大队东偏南岭排上。清末所建纸棚。


     


    木山下        在锁龙西南面岭脚下。原居范、舒两氏迁后,国营小溪林场于1962年在此修建工队。


     


    大公坑        在锁龙大队南面山脚下。原名大空坑,后演变成大公坑。属大队纸棚。


     


    艾嶂        在锁龙大队南偏东山坑里。属箕生产队纸棚。


     


    梅子山        在锁龙大队南偏东山坑里。以盛产梅子得名。属纸棚。(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汤永从2019-04-30

    回复

    钟建荣2019-04-29

    罗古钟氏的不是从羊屋场迁入的,是从芒冬坝迁入罗古的。你搞错了

    回复 · 1条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